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艺术家学术交流

范曾:我梦想成为画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范曾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4-11-30 17:05:50
  
  如果画人物完全是素描,而不用中国的笔墨,就达不到效果,因为宣纸是适宜表现的,而不适宜描摹。因此,在西方精确观察的前提下,还要用东方重表现、重抒情的方法去刻画。您可以观察我画的几个肖像,例如蒋兆和先生的肖像,那个眼神就是他的,他的姿态完全是我想象的,不是写生的,所以蒋兆和先生看到后很满意,还给我题了一首诗。
  
  后来我就发现,我学蒋兆和先生的东西,一下笔就是他的,如果这样走下去,我无法达到他,我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所以三十几岁以后,我开始彻底舍弃光,可是因为有原来造型的基础,因此我画的人物画就和其他人的不一样,无论从面部五官的结构变化,还是从不同的空间关系看,都有它的合理关系和表现力。
  
  张: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严谨的写实造型教育,现在您不用起稿就悬臂做画是不可能的。美术界对您的功底很惊叹,事实上,功底达到一定的境界本身就是一种“道”,所谓“技近乎道”就是这个意思。通过刚才的谈话我就知道了您和蒋兆和先生的区别。对于前辈大师,我们也许不能超过他,但是我们可以超越他,也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建立另外一种风格,以此达到超越。
  
  另外,您在谈话和文章中经常提到一个很大的话题,那就是回归古典精神。这个古典精神包容量非常大,那么,中国应该怎样回归这样一种古典主义精神,这种古典精神在当下社会又能体现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范:回归古典和回归自然是我本人对新的东方文艺复兴的预言,是一个纲领式的思维。这个观点不是我发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就是以回归古希腊精神为旨要,它们要从古典文化里面吸取再生的养分。
  
  东方现在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可东方和西方又有些不一样,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当西方中世纪处于黑暗时期时,它在文艺上被经院哲学和神学所控制,完全丧失了浪漫的激情。而中华民族文化,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在知识分子的群体中出现了许多高度浪漫主义的文人,他们创造了我们辉煌的文化史,并没有一个像西方那样的黑暗时期。而到了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追求全世界和谐共生的世纪,最需要反对的就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因此我现在所说的回归古典是一个全球战略,它包含对人类所有文化精华的一种凝聚。
  
  张:您和当代很多艺术家的区别就在于您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也许是一个精神的差别,也许是一个品味的差别。最近看了您的许多散文和杂文,在作品里面仿佛看到一个金刚怒目式的范曾,很接近鲁迅的战斗风格—锐利、毫不留情。在您的笔下,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表达出了深深的忧虑和反思,这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本质。而这样一种人文关怀精神恰恰是应该在当代艺术家中提倡的。从根本上讲,这也是艺术和当代社会、当代精神以及当代生存关系的体现。
  
  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这种忧患意识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纯洁的世代传承的思维方式。到了我的先祖范仲淹,他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认为这些思想也不是范仲淹本人发明的,而是他把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忧患意识通过最精粹的语言表现出来。归庄愤世嫉俗,写出了《万古愁曲》,但归根结底是他对这个社会爱之不及,就如鲁迅先生、梁启超先生一样,在希望民族复兴的焦虑下和沉重使命感的压力下,他们才会产生那样的批判精神。因此这是一个潮流,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所致。那么我从传统文化中走出来,就有所感受,由于这种感受,自己生发出来的一种思维,使我感到未来的人文主义不仅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而且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和思想。从本质上看,今天的人文主义是对地球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实际上已经成为全世界所有学人、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艺术家所关注的事情,这种关怀倘若能够凝聚成世界性的巨大潮流,那我们人类还是有希望的,如果人类继续分崩离析下去,那么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这种危机感促使我写出了《警世钟》、《沙尘,我奉上永恒的诅咒》等文章,也使我对艺术界的一些现象能够慷慨陈辞。
  
  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的时候,在李政道的提议下搞了一次艺术与科学的专题展览,目的就是想论证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一体化的,因为他认为在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始终没有分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近读了您对于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文章,您的看法和李政道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认为艺术与科学没有太大的关系。
  
  范: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把哲学概念弄清楚,科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如果概念混淆就很容易犯像李政道这样的错误。通过展览的作品,我看到那些艺术家们根本不了解科学,只是科学家们需要他们为科学的理论做出一些图解。这样做最终会导致艺术呈现出一片混沌性、荒谬性,很容易为后现代鸣锣开道。
  
  科学家所看到的美不是艺术家所能看到的。天体物理学家开普勒讲宇宙是六声部的交响乐,它不能为平常的耳朵所听到,只能为科学家的心灵所感到。我曾经问陈省身先生:数学到底美在什么地方?他说简直美极了,做得好的数学,其结果是非常简洁、单纯和漂亮,这是他生前和我讲到的,一言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大美,科学家只是从科学逻辑上逐步地接近它,因此科学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公式化的接近宇宙本体的一种描述,这种描述越简练越妙。
  
  柏拉图讲宇宙是永恒理念的摹品,而艺术是摹品的摹品。说我们的艺术是摹品的摹品,是不是贬低了艺术家?不是。艺术家有天才的摹品,也有拙劣的摹品,天才的摹品画葡萄,徐渭就能画出绝妙的葡萄,充满了生气,而且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西方人画的葡萄像真的似的,鸟来啄,这就是愚蠢的摹品。科学之美,不能够加入科学家的主观成分,而艺术家的摹品是主观的,是要游离于宇宙本体的,但游离不等于背离。
  
  杨振宁先生和陈省身先生都不赞成艺术与科学一体化的论断。天津市的天文馆要搞艺术与科学的展览,拿着李政道的书给陈省身先生看,书中提出最先提出物理一词的就是杜甫,因为杜甫诗里有“细推物理”的词句,又讲屈原的《天问》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天文学著作。陈省身先生听完后开了句玩笑说,屈原大概不会知道地球是椭圆的,因为当时没有这种实证科学的可能,所以不要牵强附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6,732.422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