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文献交流评论综合评论

我与书法——程共飞艺术心德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8-03-22 14:36:29

程共飞,男,汉,1958年7月9日生,安徽灵壁人,大专文化,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高级教师职称;荣获上海市书法中级职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和篆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香梅画院创研室主任。

专业艺术总结 我与书法

--程共飞

书法,丰富了我的生活,托起了我的梦想。书法,成为我毕生所爱,爱到痴迷。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还成为了我人生的重要部分。

在上海警备区当兵时,宣传工作让我从小喜欢的书法有了施展之处,因为书法,我受到过嘉奖、立过功,从这时起,我与书法便分不开了。无论在安徽灵壁家乡,还是在上海,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笔、墨、纸是我的随身爱物。

我初学赵孟頫、欧阳询,又兼学魏碑,行学王铎、米芾、陆柬之,膜拜过米襄阳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草习张旭、怀素,并上追“二王”。二王笔势转折而连绵,结构富於变化而线条流动,让我会意养涵,又从“狂草”如兔起鹘落的从笔中悟出了风神潇洒、姿态横生的书写意境。之后,再一次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咀先秦楚文、石鼓文与鼎铭。为了更好地系统学习书法理论,2004—2005年我分别报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涵授班及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班,丰富了我脑海里使转、提按的“梦游”内容。

30多个春夏秋冬,我执著地临池、临帖、练笔、读帖、积累,苦守黑白,积绽美学基础。一路走来,终于有了些许“成就”。先后获“全国第二届推新人书法大赛”铜奖、“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银奖、入展中国书坛全国第六届新人新作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新作展、书法作品在上海世博会演艺中心展出、入展上海第1-4届篆隶展,上海市第7-8届书法篆刻大展、上海首届市民大赛100强,在颁奖时接受上海电视台新闻采访,同时获奖作品刊登在新民晚报上。在上海“海峡杯”首届书法大赛中获三等奖,2015年应邀参加上海东方卫视“绝对中国端午韵”节目。曾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劳动报》、《联合时报》、《书法之友报》、《上海采风杂志》、《中国与海外杂志》及《上海书画篆刻名家经典录》等10多家报刊发表过。随着艺术的提升,在全国及省市入展获奖不断,我先后加入了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2010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会员,实现了我多年来的梦想。为了让艺术传承下去,我开始走书法教学之路。经过十八年来精心培训,先后有三位学生考上上海市高等书法研究生,(现其中一名已毕业(金成志),一名在校大二生(蒋怡瑾),一名在校大一生(张伟))八位学生加入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成为会员(徐志君、林永良、张顺成、曹琳、程佳、潘正芳、金成志、贾红),二位学生具备上海书协一次资格(张利顺、马青)。更为荣兴的是从2011年被艺联评为书法中级职称至今5年间,我和我的学生在书法艺术上更上一层楼。无论在各种大赛中及慰问捐赠上还是在义务讲学上都取得了可喜地成绩。例:入选上海市第八届书法篆刻大展,有的入选上海第二、三、四、五届书法篆隶展及上海新人新作展,有的作品发表在上海书协通讯报上。更值得骄傲的是我有一个精英班,师生作品发表在2014年上海联合时报上。从2011年至2015年义务带领学生每年1到2次为上海市第一福利院、浦东新区书院镇临港养护院,为老人传授书法基础知识并示范福和寿字等,为老人赠送书法作品。去年“八一”建军节书法进军营活动,慰问上海武警总队一支队一中队全体官兵,都受到高度地评价。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和安徽书协会员,从2003年至今我被聘为上海老年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分校和民航空管局离退休干部书法班书法教师、上海香梅书院创研室主任,得到《中国书画报》、《上海商业》杂志的介绍,我多副作品被港、澳、台地区收藏,三尺讲台使我实现了内外兼修,教学相长。如愿了——教学的平台和“写字的归宿”。

书友们一相聚就淡起写字难,写好字更难的话题。通过数十年来的教学总结才深知,要当好一名称职的书法老师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我以无私真诚的态度上好每一堂课,把自己所学到的书法技巧和理论知识,一丝不苟地奉献给学生。如近几年在华东理工老年大学和华东空管局授课时总结以下七个方面。

一、首先,我的教学特点:即站立悬笔写字、拿大笔写大字、创作写小字、临摹写大字,因“大字难於结密而无间,小字难於宽容而有余”。苏东坡书论讲的就是大字与小字之间不相等的区别关系及艺术效果。其次,选好自己喜爱的碑帖,对准一本帖练,待熟练为己所用再转帖。练时,先对临,过度到背临,再意临。三个过程。临时由少到多,便于记住,拒绝整篇抄的现象。反复练,从各碑帖中取精华,融会贯通达到形成自己的风格为目的。着重提醒学生临摹碑帖,贵在似,尤其贵在不似,似是继承,只是手段,不似才是目的。这是沙孟海老师精辟论述。因此,临到一定程度,要临创结合,才不会把字写死。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实践,多示范,让学生接受快。在理论上常提问学生“二王”是哪个朝代?他们作品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王羲之写字用内押法?王献之用外拓法?苏、黄、米、蔡出在哪个朝代?他们书体各有什么特点?天下三大行书,各指哪些?再如,完整构成行笔的技法要素是什么运动?好多学生不理解。答:完整构成行笔的技法要素是空间运动和时间运动,空间运动指的是摆动、平动、绞转、提按,时间运动指迟速。然后举例示范,学生豁然开朗。

三、怎样掌握用笔和运笔技巧,如何用墨、调墨及行书用笔技法。我的经验是,用笔要放松,不要僵硬,心使腕转,直来直去快一点,转弯、翻转、迂回处要慢,但笔要沉得下去,不能轻浮。卫夫人论书“真一、行二、草三”。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学书步子不能跨的太大,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水道渠成。初学行书先求平整,后追险崛。如平整做不到,谈不上险崛,结构造型放首位,这是准则,否则是空谈。

关于如何用墨和调墨,鄙人之见,什么字体用什么墨,如楷书用浓润结合,小楷和大楷不一样。行书和隶书以润为主,湿枯为附,草书以浓、淡、枯、湿、润、燥,偶尔用涨墨和宿墨结合。写出来,耐人寻味。至于用笔技法,一家言,行书是行中皆留,留中皆行,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书写过程就是笔锋作不停地提按运动。行;就是运动,留;就是留得住墨,落笔成点。落笔要轻如蜻蜓点水,行笔时要丰厚有力,要提按起倒,提按是上下运动,起倒是左右运动,这样可以使点画线条富有弹性,有节奏感。

四、学书到一定时间要走出去,请进来,多看展览,在展览中吸收精华,多参加笔会,提高胆量,教学思路要拓展。数年来经常叫学生到外面长见识,开眼界。组织学生看上海书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在展厅里给学生讲好的作品形式是如何创作的。请进来,请名家到教室讲评,如请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申阳老师,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涛老师和篆隶委员会秘书长吕颂宪老师授课,使大家受益非浅。另外以笔会形式和兄弟区、街道校区的师生现场交流,一是提高胆量,二是吸收别人的长处,补自己之短,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学习楷书还可兼学行书,学习篆隶还可兼学行草,这样才不会把字写烂。从古至今,哪个大家不都是书艺双全:如王羲之、赵孟頫等,都是真草、隶篆皆通。

多年来在教学中,我反复总结。“笔法”在书法中的位置、笔法是何?笔法就是运笔的方法,尽於方园,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方过多必生燥险,圆过多必致眉弱,因而亦方亦圆,方可尽善尽美。然而,笔法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能有力度呢?如传卫烁的《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古人对书法的评论,如笔力遒劲,力透纸背。书贵瘦硬方通神,都是对“力”的推崇。清代大书法家王铎,当代书圣林散之,用笔礁一次墨写数字至干枯,再礁墨,这样达到浓、淡、枯、湿、润的效果。看上去,墨里有笔,笔里有墨,追求“骨感用笔”的力感效果。

六、笔法是书法的主体,神韵是书法的核心,离开了笔法谈神韵,那是空中楼阁,离开了神韵谈书法,只能是写字。在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见笔法又见神韵的书法作品,数量极少。可谓稀有!如《平复帖》、《游目帖》、《鸭头丸帖》,玉版《十三行》、《自叙帖》、《兰亭集序》等,可见笔法在书法中的位置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我总结出,行草书的用笔节奏十分重要。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讲到,“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 “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线条粗细得宜,大小适当,天真自然,快慢有度,沉纤适中”。给人一种从容不迫,态度自在的艺术感受。其,有快有慢,快则富含神蕴,慢则曼妙其内。慢,用笔取法高古,快则常出意想不到的美感效果,慢适宜表达心绪,快以表现气势。因此笔活我法,沉着痛快乃上品也。

七、墨法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古人云“墨法在于水,墨为形,水为气,气形形乃活”我在教学中强调,写字用墨不能见墨不见笔,章法疏用墨淡,书迹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清代王文治、刘庸喜用淡墨,曾被誉为淡墨探花。近人林散之最擅长用淡墨,他得益黄宾虹用水用墨之法。他的作品可以说达到出神入画的境地。

无数次思量,体悟前人的笔法,墨法的奥妙,心中有了融会贯通的感觉。若笔法、笔力、笔势和笔意,在纸上得到展现,就会产生强大的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和生命感。言而总之,用笔要擒得定,纵得出,拖得开,留得住。如此,方能在书法抽象的线条中表现出艺术的悟境,丰富与玄妙,才能在心手双畅中进入创意的境界。正如名言——“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比一副好画有更多的意涵”。

为人师表,功在千秋。教别人等于提升自己,学海无涯,任重道远,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辛,吃苦忘我,以传统为宗,追求创新。探索新教学、新思路,跟上时代艺术潮流,把自己一生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海洋里勇往直前。

站在斟墨铺纸、印章红泥的桌边时,我享受连笔於转腕,急风动雨酣畅之挥洒、精气神韵,刚柔相济情趣悠然的境界之中,书出“刊石惟余西汉文字,行歌好约高阳酒徒”。

艺无止境,此生情系翰墨与书相伴,直至人书俱老。

责任编辑:麦穗儿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3,484.375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