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文献交流评论综合评论

巡回画派与庸俗艺术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杨娟娟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5-06-18 11:17:07
 列宾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谢洛夫作品《少女与桃》

谢洛夫作品《少女与桃》

巡回画派精品展是今年艺术界的盛事,那变幻莫测的风景、刻画入微的人像,都在炫示“现实主义艺术”的魔力。关于它的光辉历史,已经有很多学者为大家做了充分的介绍,无需再述。于是本文意欲挖掘一段奇特的历史——19世纪的这些美轮美奂、意味深长的作品,如何在20世纪的艺术批评中,竟成了典型的“庸俗艺术”?令人膜拜的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曾是如何成了“一座专门收藏和展出苏联当代艺术——庸俗艺术——的博物馆”?

让我们从现代艺术批评的源头说起。有一种不够可信的二分法:我们常常将画面的“形式”和“内容”分别讨论,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却又泾渭分明。譬如巡回画派的“内容”,可以是风景、人物、生活,而其“形式”则是近似欧洲印象派的绘画手法。在20世纪初,就像文艺理论中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一样,视觉艺术批评也发生了同样的转向。年轻的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1914年出版的著作《艺术》中,试论了艺术的本质:

“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呢?什么性质存在于一切能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客体之中呢?什么性质是圣·索非亚教堂、卡尔特修道院的窗子、墨西哥的雕塑……以及普辛、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和塞尚的作品中所共有的性质呢?”

贝尔认为,在所有的视觉艺术中,是“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他将“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个创见可以追溯到其老师罗杰·弗莱,他在1910年这样讨论塞尚:“他似乎触摸到了一个隐蔽的源泉,在那儿,印象派赋形的整个结构瓦解了,一个有意义的与表现性的形式的新世界开始呈现。”

简言之,过去是“形式反映内容”,而今形式本身成了主角。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弗莱也因此被誉为“形式主义之父”“现代艺术批评之父”。到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其著名论文《现代主义绘画》中,从哲学意义上阐明了这种理论:

“现代主义远不只是文学和艺术之事……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一个学科的特有方式批判学科本身,不是为了颠覆它,而是为了更加牢固地奠定它的能力范围……每一种艺术都得实施这种自我证明。”

这“自我证明”体现在绘画中正是对画面形式的自觉。格林伯格的译者沈语冰先生更进一步解释道:“这种自反性恰恰构成现代性的最强大核心。它与物权法上主体(人)对物的处理权,契约法上的意思自治,政治上的民主参与,司法上的程序正义一脉相承。”也就是说,现代艺术的发展所呼应的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要求每一个学科能够反思自身的本质,更精确地定义自身。而现代画家正是呼应这种思潮,离开了过去“形式反映内容”的道路,走进了“纯绘画”。更通俗地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现代那些最为野心勃勃的艺术家正是致力于发展“门道”,不屑于提供热闹了。

有个笑话说,毕加索对爱因斯坦诉苦:看不懂你的工作的人不会批评你,但任何人都可以批评我——这正是说,绘画已经是一种比过去更“难”懂的学科。

于是,格林伯格在另一篇著名论文《前卫与庸俗》中,将俄国巡回画派当作了大反例,明确提出了本文开篇的批评。他认为,自19世纪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到20世纪的立体主义、抽象派等等,这越来越简洁抽象的发展方向,是“运用艺术来提醒艺术”的“纯粹化”进程。现代艺术的英雄是更新了绘画形式的艺术家,如推进了平面性的马奈与塞尚,又如发展出新的抽象形式的毕加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相对地说,古典的现实主义绘画则是未能实践“自我批评”的“庸俗”作品;是“掩饰了艺术的媒介,利用艺术来掩盖艺术”;是利用绘画去表达社会、人性和自然等对象,唯独不表达绘画本身。

他认为,这些让人人都能轻松欣赏的画,是“为观众事先消化了艺术,免去了他们的努力,为他们提供了获得愉快的捷径,从而绕开了对欣赏真正的艺术来说必然是十分困难的道路”。换句话说,这些“讲故事”、可辨认、优美抒情的绘画,是合成的绘画,不是纯粹的绘画。

这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那有着高尚追求的、平易近人的现实主义绘画,何以遭到如此的攻击?其实中国古代也有此论调,“高雅”的文人画常有冷寂晦涩之风,“平易近人”是画匠的任务。黄宾虹曾说,“陈老莲每年终展览平日所积画,邀人传观,若有人赞一好者,必当时裂去,以为人所共见之好,尚非极品。此宋玉‘曲高和寡’、老子‘知稀为贵’之意。”品评艺术有赖于有专业素养的“鉴赏共同体”,而非艺术专业外人士,古已有之。这的确是艺术的傲慢和排外,却也担保了艺术的品质。在格林伯格之后,晚期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迈克尔·弗雷德在《三位美国画家》一文中,将这种说法推向了极致,上升到了道德高度:

[1] [2]  下一页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328.125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