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文献交流访谈事件访谈

【雅昌圆桌】一拍在线油画谈:学院油画的价值探索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裴刚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发布时间:2015-05-22 11:10:57

薛堃《铁色记忆》2011年200,136cm布面油画

薛堃: 正好昨天新闻上大家也看到了印度总理莫迪到西安去访问,通过这个事来看,文化艺术是越来越国际化的,从1989年苏联解体以后,在全球一体化大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当代艺术。我们现在从学院的教育还有对学生的培养,包括自己的艺术创作上来都有把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全球化、当代化的这么一个历史过程。像西安美院的校训就是“弘美厚德,借古开今”,怎么样去借古,怎么样开今?这是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学校从赵望云、石鲁的长安画派,黄土画派,西安美院主要是国画方面突出,怎么从这种风情表现一些历史,包括现代地方风情,然后怎么往当代化、全球化去发展,教学一直是处在这个思考阶段。作为老师我的一些思考,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都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从神权然后到君权,然后再到民权;从神权到玄学,然后再到科学发展的过程。从绘画上也是从传统的油画如何跟当下结合起来,画出现在我们年轻人的思考和对社会的一种反思,我也一直在教学和自己的创作当中去总结。因为从最早的静物绘画,包括宗教绘画,对神权、神学的这种思考,然后到表现一种对社会的一种道德教化,再到现在社会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包括像前一阵85新潮以后的画家从中国的红卫兵包括文革、历史去反思;包括到现在我们80后的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这都是创新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油画家来说,他是要有一定的历史责任感,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画出民族脊梁式的东西。我的油画创作这么多年,因为从硕士毕业以后到任教,进行了七年的探索,一直在持续去关注中国工业题材,因为中国工业社会就是从农业社会几千年农业社会经过短短的二十年的工业革命就进入信息化社会了,就是有点儿比较迅速的这种发展状态,它形成一种特定的“历史”遗留问题,他有一些特定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国家的,所以我想把这段历史通过我自己的角度观察,包括用油画来描绘,表现出这种尤其是现今社会这种高物质化消费生活,然后把人情那种冷漠、淡化了以后,然后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在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状态作为年轻的艺术家来表现这一方面的反思。

薛堃《唯重是载》

北京一拍在线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 张英剑

张英剑:如何把学院艺术的真正价值与市场结合起来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雅昌艺术网: 刚才几位艺术家也都谈了从历史的、学术的,包括自己创作的一些宏观的观察上去讲了一下学院绘画和今天的油画发展的变化关系,刚才李晓宇也谈到了在他们学习的这个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远离市场的过程,但是今天的后现代社会必然是一个资本影响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状况了,从张英剑对市场的角度能不能谈一谈今天的学院油画在市场里边的一个表现。

张英剑:刚才几个艺术家说的总体是把学院教育以及学院艺术的发展核心聊了很多。他们的作品呈现了他们每个人的状态,我也很了解,因为我们在市场前沿,最重要是把学院的价值体现在一张画上去,而作为市场的接受,是怎样通过这张画,这一批作品把学院的精华传达出去。比如刚才夏理斌谈到学院精神和内涵通过这张画传达出去。这一点是我自己一直想去关注的或者是去关心的一些事情。因为我个人也是中央美院毕业,希望能真正把学院的价值,通过作品的呈现让市场接受。我们刚才说到资本是目前整个艺术市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除了学院在传承和发展。艺术作品和当代语境的结合发展,而个人收藏、机构收藏或者是画廊在推广艺术家,拍卖行在推广作品,他后边有更多的资本力量在介入艺术本身的发展。比如刚才我们坚持的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假如市场反映不是很好呢?如果我们刚才基本点说学院本身从文艺复兴包括到现在还是当代,一些非常核心的理念,学院艺术家是理解更深的,他的作品可能是一件隐讳的或者是更有内涵的东西在体现。但是市场毕竟就是市场,它是很短时间地去了解,在短时间内理解不到这一点怎么办?这个时候市场就是五花八门,假如在很长一段时间市场都没有反映,毕竟我们是当代的艺术家,我们不能像老先生一样一直在纯粹做学术,比如80年代以前或者是在学院里边他本身是以学术为主,但是我觉得目前二十一世纪尤其是现在市场已经变得非常的活跃,如何中间有一个桥梁,把这种价值,艺术家的创作和真正的这种市场的推动结合起来,是我一直在思考或者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我想今天请的艺术家一起来聊这个事情,也是和艺术家探讨学院本身的价值的基础之上,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和当下的结合以及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在传承学院经典的同时要考虑市场接受的一些面貌。我刚才说是两条线,可能是学院很内涵的一些东西,可是市场接受的人群他不像我们每天在钻研的这些东西,它可能需要画面的技巧?或者是一些画面的转折?来达到这种接受。这一点也是我所关注的,比如他们的作品其实包括薛堃,包括理斌,还有晓宇还有张恒,他们从早期硕士毕业前后的作品到现在的面貌其实我一直在关注,不变的是学院的经典艺术价值。但是变化的是他们的形式,其实每个人都在变化,这种变化我觉得很可贵。

李晓宇《兰花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88,000.00000 毫秒